夏季講堂_系列一///
【現代建築史論】白話現代建築 │ 當今建築發展的前世今生
很快,在西方被稱作「新建築」(現代主義建築),並且把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典主義,與幾百年的新古典主義一併革了命的現代主義建築,轉眼也變成了有百年歲數的老字號。
2014年第十四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,由想法最古怪多端的建築師庫哈斯(Rem Koolhaas)策劃國家館的展覽主題就是:「Absorbing Modernity: 1914-2014」(Absorbing,在此應該作雙關語用,同時有「吸收到的」與「有意思的」現代性之意),庫哈斯似乎想透過這主題,嘗試對百年來現代建築在世界各地引發之各種狀態進行總檢討。由此可見,現代建築已經不再單純是近代西方的建築文化運動,其實早就影響全球建築的發展,包括台灣。
但就Koolhaas提問方式:吸收!我們在建築的領域,究竟吸收了些什麼現代性?又轉化為什麼樣的「現代」台灣建築?要回答這個問題,或許,我們要先理解什麼是西方的現代(主義)建築,它的興起、內涵,與轉折。
建築本來出於早先的人類尋求遮風擋雨的需求,也許最早的經驗是山洞,然後變成以構築所模擬的山洞,再逐漸地,與其他人類所發明的生活工具一樣,變成為群居以後人類社會的象徵元素,即文化形象,或權力形象。基本上,在過去東、西方的發展都不約而同地依循長老社會的法則,把各種工具去功能化,轉為誇張其精神性、社會性與權力性的意義!十九世紀,由於西方面臨獨特的社會發展狀態,因而引發西方認識論方面的反思,並導引出新認知架構。建築,也在這樣的時代精神下,建立組構新的認識論,而現代主義建築就是它的成品!
因此,本課程:〈白話現代建築〉,我們將對這個影響深遠之建築論述的內涵、特質,以及其百年來的演變,作一個精簡的說明,以作為學員們理解當今建築現象的依據。
時間/講題
5/12(五)19:00-21:30 重組:前現代的建築發展
5/19(五)19:00-21:30 建置:現代主義建築的內涵與發展
5/26(五)19:00-21:30 反動:後現代的情緒與批判意義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夏季講堂_系列二///
【理性主義的溫柔】關於Alvar Aalto、Alvaro Siza、Peter Zumthor三位近代歐洲建築師的作品
〈Alvar Aalto〉
北歐現代主義之父,芬蘭建築師:以人為本,取法自然,善於結合自然環境條件,運用地方傳統材料;經常以曲線或曲面和靈活的空間佈局以回應基地現況。
〈Alvaro Siza〉
1992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,葡萄牙建築師 : 其對環境的敏銳思考反映在建築創作上,以簡樸、單純幾何樣式的建築語彙,回應現實世界的種種矛盾與變革。
〈Peter Zumthor〉
2009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,瑞士建築師:低限的建築量體以彰顯內在的本質,重視材料、構造與細部的理解,真實的面對建築、基地環境上與自然的對話。
時間/講題
6/09(五)19:00-21:30 Alvar Aalto
6/16(五)19:00-21:30 Alvaro Siza
6/23(五)19:00-21:30 Peter Zumtho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