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秋季  台北 12/12
講題
義大利廣場的形成與帶來的啟示
時間12/12,19:30
地點雄獅台大人文空間/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331號2樓

講題內容

今天倘佯在義大利城市中的廣場,總是這麼迷人與令人期待。記得在威尼斯念書時,每天晚飯過後,我跟內人總會從威尼斯住家,近羅馬大廣場(Piazzale Roma)往聖馬可廣場方向走,就像卡爾維諾在《看不見的城市》一書中這樣描述著想像中之城:「在水之城艾斯瑪拉達,運河與街道四處伸展,彼此交錯。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,你總是可以在陸行與船運之間作選擇:在艾斯瑪拉達兩地之間最短的距離並非一直線,而是在彎繞的替選路徑間分歧的曲折路線,因此,攤在每位路人面前的巷道,絕對不只兩條……。道路系統不是只有一層,而是在階梯、平台、拱橋、傾斜的街道之間上上下下……」。如果不搭船,我們可以選擇穿過學院橋(Ponte Accademia)或里阿托橋(Ponte Rialto),前者得經過當地人喜愛聚集的聖‧馬格麗特廣場(Campo S. Magherita)、拍印第安納‧瓊斯第三集場景的聖‧巴爾拿巴廣場(Campo S.Barnaba),過學院橋之後,得連續穿過三個廣場,依序是聖‧維達勒(campiello S.Vidal)、莫羅西尼廣場(campiello Morosini)、聖‧天使廣場(Campo Sant’Angelo),再往前也有許多路徑選擇。當然走里阿托橋,則會有無數條曲折的路徑攤在眼前,一樣令人驚訝的各式廣場,最後穿過壓縮的巷弄,看到聖馬可廣場的廣闊、海的延展,那經驗是無法述說的。但它們到底如何形成,又對我們展現何等智慧?就讓我們一起以知識、想像替代身體來挖掘這歷史的財富。


講師介紹
徐明松,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。威尼斯建築學院建築碩士、義大利國家建築師。著有《柯比意--城市‧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》(田園城市,2002)、《古典‧違逆與嘲諷--從布魯涅列斯基到帕拉底歐的文藝復興建築師》(田園城市,2003)、《愛讀本01‧建築:打開建築的第一道門》(總策劃與合著,誠品書店,2005)、《建築桂冠--普立茲克建築大師》(合著,木馬出版社,2005)、《久違了,王大閎先生!》展覽目錄(合著,建築師雜誌社,2006)、《王大閎──永恆的建築詩人》(木馬出版社,2007)、《義大利,這玩藝──視覺藝術與建築》(合著,東大圖書出版,2007)、《國父紀念館建館始末──王大閎的妥協與磨難》(編,國立國父紀念館,2007)、《粗獷與詩意──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》(木馬出版社,2008),《建築師王大閎 1942-1995》(誠品書店,2010)